近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主辦,科學儀器學術工作委員會、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承辦的“食品安全移動實驗室快檢技術及裝備應用研討會”在中國國家展覽中心(順義館)召開。
來自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的王靜博士作了題為“食品安全檢測樣品前處理新技術發(fā)展趨勢”的報告。
王靜博士
王靜博士首先概括了速度快、選擇性好、成本低、高通量、操作簡便、綠色環(huán)保、微型化和便攜化是快速樣品前處理技術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王靜博士在報告中介紹了多種快速樣品前處理技術包括:固相萃取技術、固相微萃取技術、基體分散固相萃取技術、分子印跡技術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shù)分子印跡技術、亞臨界水萃取等。
分子印跡技術的關鍵是制作分子印跡聚合物(MIP),分子印跡聚合物是一種具有較強分子識別能力的新型高分子仿生材料。類似于靶物的一種量聲定做的特別容器,只對靶物進行特性性識別和吸附,對痕量分析物分離純化效果好,且可再生,反復使用可達70次。基于此項技術,王靜博士團隊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柱及固相萃取裝置、分子印跡固相萃取膜等產品。在實際應用對比中,對3種磺酰脲類農藥采用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效果優(yōu)于采用C18固相萃取,其回收率在75%-110%,在對ß-受體激動劑采用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時,HPLC色譜圖顯示該技術除雜質效果特別好。
王靜博士團隊發(fā)現(xiàn),在低于臨界壓力和臨界溫度狀態(tài)下的液態(tài)水有類似于有機溶劑的萃取效果。通過此發(fā)現(xiàn),王靜團隊開始了亞臨界水溫度、壓力、萃取時間等因素變化,對提取效率影響的系統(tǒng)研究。目前已經(jīng)建立了土壤、甘藍24種有機磷、氨基甲酸酯以及小麥中9種三嗪類農藥的LC-MS/MS分析方法。該方法能夠降低有機溶劑的使用,被視為綠色環(huán)保、前景廣闊的一項變革性技術。
報告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與會代表通過王靜博士的講解充分了解了目前食品安全檢測樣品前處理的前沿技術及發(fā)展趨勢。
此次研討會除了學術上的交流,在展館現(xiàn)場還展出了多臺食品安全移動實驗室供與會代表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