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有學者從其所著《家書》和《冰鑒》中,將其概括為八字訣:廣收、慎用、勤教、嚴繩。廣收,就是廣泛招攬人才;慎用,就是視情委任,用其所長,務求慎重;勤教,就是經常進行督導和教誨;嚴繩,就是立法度,定規(guī)矩,加以管束。人才經“廣收”而濟濟,又因“慎用”而得所,輔以“勤教”和“嚴繩”,自然得以善用,此為“開疆拓土”加足了馬力。
曾國藩“用人必先識人”
曾國藩認為,“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也就是說,用人需具備識人本質的眼力,用人慎重須以知人至深為前提。那么曾國藩的眼力如何呢?
有一次,李鴻章帶著三個人去見曾國藩,碰巧曾國藩出去散步,李鴻章便讓此三人在門口等候。當曾國藩回來的時候,看到門口有三個人,他左邊看一眼,右邊看一眼,中間看一眼,什么話也沒說就走了進去。李鴻章問老師對此三人的評價,曾國藩回答道:“左側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側之人萬萬不可用;中間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鴻章對老師“一眼識英雄”非常敬佩,問其原因,曾國藩說:“左側這個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順了下來,不敢再與我對眼神了。這說明他心地比較善良,但是氣魄不夠展開,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右側這個人,在我看他的時候,他不敢看我,當我不看他的時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顯這個人心術不正,所以萬萬不可用。然而,中間這個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掃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說明此人心胸坦蕩,氣魄寬廣,可用,而且可以大用。”此時,李鴻章幡然領悟,并遵照老師的指點派用此三人。
事實證明,曾國藩看得很準,那個人就是后來在臺灣保衛(wèi)戰(zhàn)中聞名于世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后任臺灣首任巡撫。這個識人的故事在當時被廣為傳頌。
曾國藩用人德為先
曾國藩認為,錯一個人,橫則影響一片,縱則貽誤長遠,造成難以補救的后遺癥。那么到底如何在廣收的基礎上做到慎用,如何處理好廣收與慎用兩者間的關系?此為企業(yè)管理人才中的一個難題。
曾國藩雖然“求才不遺余力”,但在具體任用上“廣中求慎”,慎之又慎,并有嚴格的統(tǒng)一要求,即注重人才的品德。為此他提出,“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可重用”。表現欲過強的人,不可久用;有大才而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標榜“主動吃虧之人”要慎用;才高德薄名聲不佳者、才德平平遷升太快者、個人不愿出仕者不可推薦。
凡經曾國藩鑒定為個人品德有問題的人才,他是堅決不會重用的。吃飯將谷粒丟在地上,常人看來是小事,但他卻認為這是個人品德問題。作為中國企業(yè)界成功的領袖,柳傳志締造了聯(lián)想傳奇。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yè)家,柳傳志的選人、用人之道與曾國藩有“異曲同工”之妙。
聯(lián)想的選人之道為“德才兼?zhèn)?,德為?rdquo;,柳傳志對人才的考察方式,他稱為看“后腦勺”。對柳傳志的選人之道,讀者可參見此前的一篇文章,《柳傳志:選人要看“后腦勺”》。“所謂看后腦勺,就是看一個人的本質,這不是平時面對面笑嘻嘻的談話就能發(fā)現的,需要生活中的多方面的觀察才能了解他內心真實的東西,看出表面沒有顯現的東西,如果,確實是有德之人,就可以給他各種機會鍛煉他。”
為何“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柳傳志進一步說,“因為當你真的要進到班子里面,或者當“領軍一面”的時候,如果不能把企業(yè)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在德的方面有問題會讓你造成很多麻煩,讓你吃不下,吐不出去。”
廣收、慎用之后,輔以“勤教”和“嚴繩”
廣收、慎用之后,雖都是精英之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團隊往往會出現懶惰、散漫、狂妄的現象。因此曾國藩善于通過書信、面談及飯前閑談來進行培訓、教育,這是他比同時代政治家高明之處。在現代企業(yè)中,更多經理人往往更加重視員工的崗前培訓,殊不知“勤教”更易激發(fā)員工的學習和思考熱情,使員工盡其職責,實現決策者的目標。
但是總存在一些問題是“勤教”無法解決的,比如玩忽職守、不守紀律等現象。曾國藩強調“立法行令”、“寬嚴相濟”的治軍方針。強調部隊要規(guī)矩森嚴,進止劃一;為此制定營制、營規(guī)以為準繩。認為“溺愛不可以治家,寬縱不可以治軍”;提出治軍應寬嚴相濟,寬在利和名,嚴在禮和義,四者兼?zhèn)?,即使驕兵悍將也能統(tǒng)馭。優(yōu)則賞,劣則罰!“嚴繩” 才能讓驕兵有所畏懼,這也印證了那句古話:“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聚人以信仰凝之
曾國藩將軍隊和政治的斗爭提升到價值的層面,高舉“衛(wèi)道”、“忠義血性”的大旗,以此作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因此曾國藩能在很短時間內,打造出“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的軍隊,乃至令“湘軍精神”流傳后世。
筆者前天重溫了《歲月神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香港這個社會的普通人家的故事。其中影片傳達了這么一種價值觀:無論什么年代,在面對生活的困境時,香港人仍然樂觀、堅韌地走下去,羅太太的“做人總要信”,“一步難、一步佳”就是兩個直接有力的解讀。做人總要信,這短短的五個字給這個深處困境的家庭帶來了希望,困難完了,總會有佳的一天。反觀企業(yè)的發(fā)展,有人說,沒有信仰的企業(yè)走不遠。在筆者看來,信仰不單單只是企業(yè)的價值追求,更是企業(yè)家、管理者、員工內心共同認可和追求的一份信念,可以把工作當成事業(yè)來熱愛。
現代職業(yè)經理人要想做到唯才是舉實屬不易,做到用當其人、用當其事、用當其時更難。曾國藩“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這八字,在今天企業(yè)對人的管理中,仍然有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價值。